mzungu (m-wa class, plural wazungu)
European, white person
「Mzungu hi~~~~~(還要拉長長的尾音)」這是所有「白種人」(白種人定義:膚色比黑人還要白的人,所以我也是白種人)到非洲必遇到的招呼語,從街頭巷尾的孩子到路邊的農民都會熱情的對我們喊mzungu,mzungu其實並沒有貶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中文裡老外的意思。雖然並沒有惡意,但mzungu是個標簽,如影隨形的提醒我們外表的不同,將「白種人」貼上一個非我族類的標簽。
如何看待烏干達人?如何看待接受幫助的人?
施與受,因為環境、教育、社經地位不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星球,資源藉由善心的驅使,從剩餘的一端滲透到缺乏的一端,串聯起這兩個星球。這個社會總是覺得受幫助的弱勢族群一定是單純又善良,只要單純善良,就很可憐、就需要幫助、也就值得幫助,海報上的非洲孤兒各個單純得像天使,農村裡的老農熱情又善良,但只要這些「弱勢族群」被發現有私心、被發現原來跟一般人一樣也會貪婪、也會犯錯,就瞬間被貶為一文不值,不值得幫助、也不值得被同情、當初的憐憫和大愛也瞬間消失無蹤。這也是許多短期志工來到非洲的reality shock,剛開始到的時候,滿腔熱血,覺得這些小朋友營養不良怎麼這麼可憐,每個又都可愛、單純的像天使一樣。一些剛到的志工興奮的跟我說烏干達人有多善良、人們有多可憐、自己有多想改變世界、多想幫助這些人,我往往只是淡淡的潑冷水:「因為你們待得還不夠久,人都是人,你以後就會知道。」,聽起來我人實在有夠差,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因為還待得不夠久、看得不夠多,人都是人,有陽光就有陰影,單純的美化、同情和憐憫,其實只是另外一種無法解決問題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