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一週年紀念

大概是一年前的現在,我頭也不回的倉皇逃離烏干達。Close of service conference在Kampala結束以後,第二天馬上直奔回Mbale的家和處理各種Peace Corps的文件。整個家空空蕩蕩的,就像剛來的時候一樣,大部分的東西在去會議的時候已經收拾好了,只剩下最後幾件傢俱已經賣掉等著朋友來拿,我的行李也已經打包放在門邊。

在Mbale的最後幾天,我的當地鄰居、朋友,熟的不熟的,幾乎都問過我可不可以拿走我的東西,突然覺得我就像是在草原上一隻瀕死的斑馬,旁邊的禿鷹虎視眈眈地希望掠奪我的剩餘價值,當時的我,只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離開這個國家,終結往復和無止盡的惡夢。
Continue Reading

MBA, MPP

為什麼我要念公共政策和MBA雙學位

離當初申請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過了整整一年,既然要解釋為什麼要念雙學位,就需要從這兩個學位個別是什麼開始講起。

公共政策是什麼?

公共政策是個比較少台灣人念的學系,在台灣的大學裡面往往都被歸類在政治系公行組下面,如果說MBA是私部門的管理碩士,公共政策就是公部門的管理碩士了。課程的內容大致上是公部門的運作,如:政府預算、管理,或是政策分析,如:經濟政策、教育政策、國際發展政策之類的,課程的方向在不同的學校會很大的差別,有一些學校比較重視美國本土政策,有些是外國政策,有一些則非常的數據分析(像芝加哥大學),另外一些則非常注重實務經驗(像是甘迺迪學院)。與MBA相似,公共政策碩士也是一個職業學位,意思是說,不用寫論文,而且兩年畢業。公共政策的出路很廣,NGO、政府和私部門大概各佔三分之一,如果說MBA的熱門出路是麥肯錫,公共政策的熱門出路就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和蓋茲基金會等等的組織,但是因為台灣尷尬的國際狀態,大部分的人與這些熱門出路無緣,所以公共政策學院的台灣人跟MBA相比少很多。
那MBA是什麼呢?我應該不用解釋了吧,網路上各種資料滿坑滿谷。

為什麼我要修雙學位呢?

我未來想要做的事情是用私部門的角度切入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和都市發展,對我來說,了解政策和國家發展背後的脈絡很重要,所以我選擇念公共政策,而由於我還是希望在私部門工作,所以這是為什麼也念了一個MBA的原因。

念了一個學期下來兩個學位值得嗎?

由於每間學校都不同,所以我只能分享在芝加哥大學的經驗,因為這是一個三年的學位,所以不像是直接念MBA一樣那麼緊繃,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另外,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的訓練很扎實,課很硬(我這輩子沒做過這麼多統計和微積分),一個學期過後自己的經濟、統計和政策分析的能力都有提升,而且周圍的同學也都是對類似議題感興趣的人,所以念起來還蠻有收穫。但有沒有必要念雙學位仍然要看個人未來的發展,如果很確定自己以後想在非營利組織或是國際組織工作,念MBA或許沒有其必要性,畢竟學費很貴、申請費很貴、而且申請MBA的心力完全是申請公共政策心力的兩倍以上。如果仍沒有十分確定未來的目標,或許念MBA就好,畢竟可以去公共政策學院修課,而且MBA也有許多關於非營利組織管理和社會企業的課,這些課可能還比公共政策學院開的好。如果想多花一年時間增加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念雙學位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公共政策學院申請了Kennedy School、Colombia SIPA、Johns Hopkins SAIS、UChicago Harris、Tufts Fletchers、NYU Wagner(我偷渡了一些國關學院進去),可能這些學校很買單我過去兩年含辛茹苦蹲苦窯的烏干達悲慘生活,所以都收留我了。
MBA則是一個比公共政策辛苦很多的過程,我申請了Booth、HBS、GSB、Stern、Ross、Kellogg、Tuck、CBS,可能是因為我面試的時候太過任性,最後只有Booth和Ross收留我,不過Booth也是我面試的時候最喜歡的MBA,最後就欣然接受了。
申請學校的過程壓力多大有多想哭就不贅述了,在烏干達考GRE、寫essay、最後還專程飛到美國面試真的很累,尤其當寫essay寫到一半,筆電剩下百分之十的電力然後又剛好停電的時候。

為什麼我會選擇芝大呢?

Booth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創新創業的資源,雖然Booth並不是社會創新的大校,這幾年來創立了Social Innovation Exchage和Polsky Center,所以這方面的資源並不比其他學校少,但是,由於它並不像GSB、Ross和Haas是這方面大學校的關係,所以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學生並不多,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對社會創新有興趣的話,可以獲得的資源和關注其實很多。
第二個原因是,我本身對社會創新這個領域已經很熟了,我最需要增強的地方反而是財金和經濟方面的知識,而這個領域又剛好是Booth和芝大的強項。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我很喜歡Booth的自由選課方式,都長這麼大了,我實在不喜歡一群人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跟著既定課表上課。
Harris方面:
Harris應該是所有公共政策學系裡面最計量的一個了,我第一個quarter念下來根本覺得自己主修統計和經濟。與Booth相反,Harris在前兩個quarter反而不能自由選課,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修非常理論的個經、數理統計和政治經濟學,這樣的編排有好有壞,好處是能夠真的學到一些東西,而且能從一個抽象和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壞處則是在工作上這些理論真的沒什麼用,但話說回來,課堂上的東西本來就很少能在工作上應用就是了。
Harris這兩年來入世許多,career coaching方面也做得不錯(公共政策學院的標準),但畢竟不像MBA,大部分的工作機會還是要自己找,network還是要自己牽。
目前念了幾個月下來還算滿意,歡迎大家加入我的行列(好沒說服力的結尾哈哈哈哈)
NGO, 國際援助, 社會創新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13556099_10157111074740284_327253140_o

到底怎麼踏出第一步呢(結果放一張去合歡山露營被大雨淋的照片)

田野工作的第一步如何開始?

這是很多剛開始踏入社區,想要做一些事情的人的第一個疑問,不僅我被問過許多次,這也是我去烏干達之前在台灣做計畫的時候最想知道的問題。剛剛到一個新的社區,人生地不熟,自己誰都不是,也不是當地區民,想要做一些事,但是怎麼開始做呢?被丟到烏干達幾個月之後,我漸漸的悟出一個道理,就是先生活再說,問題和方法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

Continue Reading

台灣, 社會創新

未來農村的生活風格

P_20160616_160755_1

從Valai頂樓座位望出去的景觀,吊橋流水,美極了

現代的苗栗農村是什麼樣的生活風格?

從地方的風土細細培育、長出來的設計是什麼樣子呢?

南庄是座山城,但這裡的山並不特別高,卻很美,山嵐疊嶂,開車沿著河從頭份進去的景觀從農田到蜿蜒的山路森林,標示著生活和產業形態的轉變。與其說是座山中小城,南庄更像是一個出入口的角色,各種事物都在這裡交會,這裡連結著賽夏族與客家人、農民與生意人、當地人與觀光客、新與舊,時至今日仍不例外。

Continue Reading

人生

Quarter Life Crisis

13616267_10157120006090284_974693061_o

從烏干達回到台灣就像是從外太空回到地球一樣。「我花了三年才重新適應美國的生活」一個曾在瓜地馬拉工作的志工朋友這樣跟我說,「你回去之後可以參加免費的心理咨商三次」離開前Peace Corps的護士這樣跟我說,一副我回去會適應不良,得憂鬱症一樣。

「回到地球到底是多可怕?」我在往台灣的單程飛機上想著。如同來到烏干達第一天一樣,飛機飛在夕陽照耀下的維多利亞湖上,只是這一次我是永遠離開,再也不回來,就像乘坐在一個從月球飛往地球的太空梭上。

Continue Reading

NGO, 社會創新, 非洲

所以你說,你想做國際ngo的工作?

開始寫這個網誌之後,很多人寫信跟我說他們也很希望做國際志工或國際NGO的工作,但是,到底是為什麼想做這些工作呢?是對國際關係有興趣,想在國外工作?還是希望從事NGO工作幫助別人,改變世界?抑或只是因為名片上印著USAID或UNDP看起來很酷?台灣人雖然常常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是外國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如果你只是希望幫助別人,其實並不用抱怨台灣國際處境艱難,無法在國際NGO工作,在台灣、甚至在你的周遭社區就有多的機會。

Continue Reading

國際援助, 非洲

在非洲的女性

雖然我是個女性,但不得不承認,我是個男生朋友比女生多,而且神經非常大條的人。在台灣的時候,我並不是那種處處覺得社會跟我作對的女性主義者,我甚至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女生也沒有互相取暖的必要,我也不會特別去看女人迷或woman-talk版上面那些對女生信心喊話的文章,當時的我覺得,許多被指控為性別歧視的行為或字句都只是女生自己心想太多,男生女生不一樣都是人嗎?幹嘛分這麼多。

「志工會因為膚色和性別的不同而有非常不一樣的志工經驗,尤其在某些國家的女性志工會特別辛苦」

Continue Reading

人生

我們都白目過

距離上次寫文章竟然是兩個多月前的事了,最近忙於申請學校,寫文章的扣打無情的被研究所的essay佔據,真抱歉。申請告一個段落,我終於可以回到以前的發文頻率。

上次回台灣的時候,我還記得那天深夜跟蕭安在捷運站口道別,不知道聊到什麼,我突然說:「我們當年真的蠻白目的,不過也很慶幸有那段時光,好險我們白目過。」

Continue Reading

人生, 非洲

生活是需要練習的

好久好久沒有提筆寫東西了,從回台灣開始到回到烏干達,到現在,算算也總共兩個多月沒有寫任何東西,壓力太大、太多事情發生、太多事情要做,寫作這件事,真的需要好好的坐下來、細細地思考。

最近時常想起這個故事,那是小學五年級的某天下午,我一如往常的在學校旁的附幼打掃,幼稚園的老師站在一旁跟我聊天,她突然問我:「你們這個年紀有什麼煩惱嗎?」,我愣了一下,我已經忘記跟她說了什麼,大概是像是功課做不完之類的困擾,她接著說:「真好,真羨慕你們小朋友,都沒什麼煩惱。」那時的我其實很想回嘴,但一時語塞,不知道要說什麼,功課最不完、考試考不好,這些在大人世界裡微不足道的事情,卻確確實實困擾著小學五年級的我,或許不只我,而是所有小學生。

Continue Reading

人生, 非洲

Second Chance

IMG_7224

給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再一次機會(雖然這張圖完全文不對題哈哈)

我一直很討厭吃matooke(就是一坨黃色的香蕉澱粉主食),覺得有個討厭的味道、觸感又很奇怪,從第一天在烏干達開始我就很討厭這種東非的國民食物,我一直很困惑,怎麼會有人可以每天吃這麼難吃的東西而不厭倦,烏干達人竟然奉matooke為珍饈美饌,真心認為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好吃的東西。

我朋友端給我一盤matooke上面還有一些牛肉,我坐在地上翻動這個這塊黃黃的東西,心裡想著,如果長兩個眼睛變成minions的話該多可愛。這天是開齋節,我的穆斯林朋友邀請我到她家慶祝,我在家裡閒著無事所以就過去了,一群人在地上席地而坐,我朋友向我介紹給她的親朋好友們,有從遠方來的親戚,也有隔壁鄰居,甚至也有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一起慶祝。
這一切都從這一盤matooke開始,我看著這盤matooke想說,好吧,就試試看吧,給它第二次機會,給原本不喜歡的東西第二次機會,試著重新愛上他。

Continue Reading